本次勘探范围为《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护规划》要求中的重点保护区,即皇城东、西、南、北护城河外沿以内区域,总面积130万平方米。
现就本次考古勘探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皇城建于凤凰山前、万岁山西南,原始地貌为低矮的山岗坡地,整体地形不甚平整。最高处位于东北角楼、玄武门及西北角楼一线,最低处位于东南角楼、西南角楼、奉天门及后宫遗址区。与东北角楼、玄武门、西北角楼相比较,午门、奉天殿基址处于相对稍低的坡地上。
2.皇城城墙、城门、角楼、奉天遗址、后宫遗址及大部分建筑基址都是在原始土层上建筑起来的。基础普遍采用内夯土、外砌砖或砌石的营造方式。皇城南墙基础外侧为砌石、内侧为砌砖,皇城东墙、西墙、北墙基础内外侧均为砌砖。夯土中心纯净、外围大多掺合有石沫或碎砖块,砌砖、砌石因早期和后期挖拆已变成白灰渣、碎砖块堆积。
3.皇城外和皇城内的地层堆积大多纯净致密,部分探孔发现有碎砖块或白灰渣,说明皇城内外曾进行过大面积的平整回填,回填厚度当与遗迹基础厚度相当。
4.这次发现的32号和35号建筑基址地层堆积以石沫为主,石沫呈内厚、外薄状,基址外部个别探孔也发现有石沫,由此推测,32号和35号建筑基址为石沫堆放场的可能性较大;17号和21号建筑基址是本次发现的最大的建筑基址,大部分压于民房和民房拆迁基础之下,除17号建筑基址西部发现断续不规则的砖块密集区外,周边并未发现砌砖或砌石痕迹,内部结构暂不明了;20号建筑基址下部并未发现包含物,遗迹的划定依据主要为土质、土色;后宫基址-5内发现有包含物,但地层不统一。
5.本次勘探发现的奉天殿遗址、奉天门遗址、金水河以及大量建筑基址,充分证明皇城内大的格局基本形成。鉴于勘探过程中,建筑基址受后期人为破坏,周围和顶部堆积了大量残砖块,使得部分探孔无法打穿,给勘探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所以,部分建筑基址是根据地层、土质、包含物加以区分确定。以上遗迹有待进一步发掘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