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丹凤武关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自2014年4月30日进入工地,至6月11日完成田野调查与勘探工作,共历时43天,考古调查勘探面积约128000平方米。
考古调查现场
经过对武关城的全面调查和重点勘探,现对武关城的保存现状做出以下评估:
1.武关城为一座全封闭古城,四面筑墙,开辟东西城门,是一座跨道而建的军事要塞。关城四面已无完整墙体,矗立着的墙体已是断垣残壁,之间已无连贯。其中,东面呈南北走向的城墙现存北端一段、东面南侧一段和南端拐角处一段,这三段城墙遗迹比较明显,而尤以北端和东门南侧凸出地面7至12米不等的城墙遗迹引人注目;位于南端城墙拐角处的城墙遗迹残留比较少,墙基上残存有高约1米的夯土残墙体,这三点可以将东面城墙连贯起来。东门城墙是武关城的主城墙,这条城墙目前破坏严重。
城墙残存遗迹
2.在武关城西北角和西南角的两端,各有一段城墙遗迹。其中以位于武关小学墙外西北角的城墙墙体最具代表性。这段城墙残长34米、宽1.5-2米、高6-7米;墙体下半部为早期夯土墙,高约3米,夯层明显平直,厚度约10厘米;墙体上面有晚期夯土叠压,高约2.5米,夯层厚度约8-10厘米,而且较早期夯土更坚硬牢固。
从这段城墙墙体的结构中看,城墙采用板筑法夯筑城墙,墙体横截面为梯形,土料就地取材,早期夯土土质较纯净,夯土土料黏性较大,土料经筛滤后使用。晚期夯土土质较混杂,应是熟土与砂、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三合土夯筑而成,相比较而言,晚期夯土较早期夯土更为坚实。这段城墙比较清楚的反映出武关城墙在西北角的基本走向,是测绘连接西面城墙的基点。西面这条城墙与东面城墙的遗迹点比较完整的勾勒出武关城的平面形状。这一段城墙墙体虽剥蚀严重,但依然以城墙的姿态站立着,是对武关城设施重点保护的重要内容。这段城墙目前两面被村民的房屋包围,被在不断的蚕食与破坏,现状不容乐观。
采集的“武候”残瓦当
3.在调查中发现带有模印“城”字的青砖在武关城中大量分布,证明武关城墙在明清时期曾有过规模比较大的增补与维修。这些青砖是修筑城门楼使用的建筑材料,与明代南镗在《重修武关碑记》中记载的:武关重修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垒转石,扃门钥,设重门、吊桥,凡战守之器,无一不具”,足见武关城当年的地位与重要,然而这些完备的城防设施虽已消失,但是对于今后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模印“城”字青砖
4.武关城内沿街而建的民居建筑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硬山式顶,青砖垒砌,沿街两侧共有41座民居建筑,其中29座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这条300米长的街道在清道光年间就开设有31家做生意的店铺,城内建有武庙,城东南角建有娘娘庙和火神庙,西南角岩边上建有龙王庙,以及不复存在的兵营等建筑,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折射出武关城当年繁盛一时景象。这些民居建筑与武关城墙构成了武关城重要的文化内容。虽然近几年拆迁、改建和新建的现象比较突出,一部分老房子被拆除或者改建,但是比较多的老房子基本保存完整。
采集的瓦片残片
这次考古调查还重点对1988年文物普查发现的陶窑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勘探发现3座陶窑,证明了1988年文物普查登记是准确的。在陶窑窑址附近的耕地和地坎上,采集到比较多的板瓦和筒瓦残片,其中还采集到一块“武候”残瓦当。在采集的板瓦背面模印有阳文“武”字,模印的“武”字为小篆并带有明显的隶书意味。陶窑位置距离武关城不远,说明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陶窑所烧制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应是为营建武关城而烧制,“武”字板瓦即印证了映证这一点。又在武关城西面约300米发现一处墓葬区,出于只限于调查和安全的原因,没有作全面的普探,对墓葬分布范只进行了大致了解。所钻探发现的墓葬均为汉代墓葬,但不排除有比较早的墓葬。陶窑和墓葬区都是构成了武关城设置所具有的重要内容。经测绘,武关城平面呈不规则梯形,东西方向的南边宽188米,北面宽285米,南北宽230米,总面积为57290平方米。通过对采集标本以及城墙墙体的观察分析,武关城城墙始建于汉代,其间各个历史时期的增补修缮,毁损更替变化因鲜于记载而无凭据叙说。晚至明、清时期,基本清楚了武关古城延续的历史与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