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寺遗址考古调查自2014年8月31日开始,自9月3日结束,历时4天;考古勘探自2014年9月4日开始,于10月3日结束,历时30天,共钻探面积250万平方米;后期对兴隆寺周边20平方公里范围以及重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这项调查工作自10月4日开始,于10月10日结束,历时7天。此次考古调查与钻探工作共历时41天,室内资料整理15天,共计历时56天。
镇安县及兴隆寺遗址地貌
考古勘探现场
开展对兴隆寺遗址的考古调查与考古勘探尚属首次。由于年代久远,兴隆寺的建筑格局和建筑规模都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这次考古调查与勘探中,在兴隆寺遗址的中心区域发现和采集到一批不同时期的实物标本,依据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遗物标本,为深刻认识兴隆寺的历史与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在Ⅰ区和Ⅱ区分别钻探发现两处建筑基址遗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发现,为全面认识兴隆寺的建筑分布,了解当年庙宇的建筑规模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兴隆寺唐文化遗址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基本明确了兴隆寺自唐代以来延续与分布范围等状况,在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有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兴隆寺的始建年代应起始于唐代。这次调查所采集的文物标中,其年代最早不超过唐代。而且所采集的标本多数都为断代的标准器。如唐龙首绿釉屋脊构件、唐三彩瓷枕、白釉剔花瓷枕、手印砖、青瓷盏、莲瓣柱顶石、开元通宝钱币等典型器物发现,为兴隆寺创建于唐代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这些年代明确的标本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兴隆寺始建时的宏大建筑规模。
飞天滴水
2、兴隆寺自唐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绵延不断的历史延续。调查发现证明,兴隆寺虽然时兴时废,但屡废屡建,历代香火不断。在所采集的器物中,大量的宋代遗物在寺院周围的发现,如宋代青瓷碗、灰陶飞天滴水、白瓷敞口碗等遗物,以及金元至明清时期的黑釉罐,石狮、柱顶石等遗物,表明兴隆寺虽历经磨难,荣毁变迁,都一直保持和延续着自身的文化特性,这种绵延不断的文化脉络提升了兴隆寺的历史价值。呈现出兴隆寺自唐以来生生不息和绵延不断的文化延续。
3、兴隆寺在陕南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宗教地位。调查发现的标本中,具有较高等级的兴隆寺寺院建筑构件不少,有些建筑构件在商洛境内为首次发现。这些实物特别是唐代遗物,绝不是民间行为所为,甚至这些体积硕大,精制华美的建筑构件不是源于本地制作,而是来自关中。这些标本本身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在表明兴隆寺较高宗教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镇安兴隆寺与关中之间的文化往来非常密切,并在京城长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传说唐王李世民曾率众前来兴隆寺敬香,宁夏、河南等地的僧侣不远万里前来该寺主持戒律,弘扬佛法。很早的时候,兴隆寺就与长安大兴善寺互有往来,并成为京城长安著名佛教圣地兴善寺的下寺,由此可见,镇安兴隆寺在陕西境内乃至更广大范围都具有名刹的知名度。
降魔杵
4、兴隆寺分布范围与建筑规模宏大壮观。经过考古钻探,先后在兴隆寺遗址的Ⅰ区和Ⅱ区发现建筑基址。
在Ⅰ区钻探发现一座建筑基址,该建筑基址位于兴隆寺后面高51米的高台地上。建筑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0米,建筑基址表面距地表深1.50米,该平面可能为庙宇建筑中的踩踏面。
在Ⅱ区开口于②层的下面钻探发现长10米,宽8米的平面,在钻探提取的土样中包含有明显的炭屑和灰烬,地面土层硬度和弹性都较大,初步判断为一处建筑基址。建筑基址呈南北方向,靠近西面陡崖边上
琉璃龙头
同时,在建筑基址的南面遗存有二条东西向并列横置的残墙遗迹。残墙仅存底部,用片石和石块砌垒,这二条石墙遗迹应该是山顶庙宇建筑的附属建筑。同时,在山顶平台周围还采集到一些年代比较晚的砖块、碎瓦片、铁钯钉等建筑构件。通过建筑基址的发现和残损建筑结构的采集,以及走访当地群众了解的情况,都证明Ⅱ区所在的山头平台上面曾有庙宇建筑。由于没有发现足于说明庙宇建筑年代的直接证据,故不能对庙宇建筑年代做出判断。
钻探发现表明,当年兴隆寺寺院的建筑格局是以兴隆寺为中轴线,沿着轴线向后面的山顶上依次延伸分布。这一发现为恢复当年兴隆寺的建筑格局与建筑规模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面残存石墙
5、兴隆寺是陕南唐佛教文化的代表。兴隆寺始建于佛教兴盛之时,近千年降至今日,兴隆寺默默地伫立在古都长安通往天府之国的大通道上,迎来送往,普度众生,历经磨难,祈福不止,终成平安圣洁之地。并为山清水秀的镇安山城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唯是这样,镇安兴隆寺才于千年而不朽,才有资格成为长安大兴善寺的下寺。兴隆寺唐文化遗址的调查发现,为我们再显兴隆寺往日的辉煌提供了依据。
《镇安兴隆寺遗址探查与研究》一书已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了有关兴隆寺的最新考古调查和勘探资料,兴隆寺的历史沿革以及研究论文。如想深入了解兴隆寺的详细资料,请参阅《镇安兴隆寺遗址探查与研究》。